2016-08-13 16:41:08
與此同時,在巴黎,那個女人也正在過著同樣孤獨的生活,因為她不認識任何人,也不會說法語。她有幾次奇怪的偶遇,其中一次是跟一位坐公園長凳上的年長男子。他的扮演者讓-皮埃爾·萊奧(Jean-Pierre Léaud)就是大約42年前在《四百擊》中飾演少年的那個演員。
《你那邊幾點?》對白很少,沒有配樂,它的效果幾乎完全依賴於畫面。蔡明亮喜歡把攝影機擺在精心取好的景前,讓這客觀公正、一動不動的機器記錄下情節的發展。一個情節結束後,攝影機往往還留在原地繼續拍攝,而角色們卻已離去。這一連串長時間的靜止鏡頭賦予瞭《你那邊幾點?》一種緩慢的、催眠般的節奏——與戈達爾在《筋疲力盡》中表現出的旺盛精力正好相反。蔡明亮常常在同一個鏡頭裡安排一個“此處”和一個更為神秘的“彼處”,以印證影片的主題。比方說,在這裡的這張劇照中,魚缸的邊把銀幕一分為二——在右邊的“此處”世界裡,寡婦正在為死去的丈夫而黯然神傷;在左邊的“彼處”世界裡,一條大白魚正如鬼影一般逼近她。隻有在最後一個鏡頭裡,銀幕才變得完整:中央出現瞭一個摩天輪的對稱形象。按照作者導演的慣例,蔡明亮參與瞭劇本的編寫,劇情中也融入瞭他在自己的父親去世後的感受和體驗。
20世紀80年代末,數字技術影響到瞭電影,就像它影響攝影一樣。數字技術最有效的應用之一是在剪輯領域。傳統的剪輯需要真的從拍好的毛片上剪下一段段膠片,然後把這些膠片一片一片地用膠條黏在一起。有瞭數字剪輯以後,毛片要麼直接拍成數字格式,要麼在每天的工作結束時進行數字化處理,轉換成電腦文件儲存起來。到瞭剪接成片的時候,在電腦上剪輯要比手工剪輯更快、更靈活。已進行的操作更容易被取消,而且由於毛片的物質形式不會因為部分片段被剪掉(在電腦上,它們被復制備份,而不是真的被移除)而遭受損害,嘗試多種方案,甚至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就變得更簡單瞭。
不過,對於常看電影的人來說,數字技術的作用在兩個領域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特效和動畫。電腦成像研發方面的領導者之一“工業光魔”是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1975年創辦的一個公司。盧卡斯當時正在籌拍他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即現在所說的《星球大戰之四:新希望》,他的公司的使命就是拓展特效的潛能。實際上,判斷電影中數字技術的進展的方法之一就是考察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相繼問世的六部《星球大戰》電影。
1977年發行的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以驚人的特效而受到贊揚,但它隻有一個很短的鏡頭用到瞭電腦成像。大部分效果是用比例模型,以一種創新的攝像技術制造出來的。到瞭拍第四部,也就是發行於1999年的《星球大戰之一:魅影危機》的時候,技術已經進步到約90%的特效由電腦生成的程度。《魅影危機》還采用瞭一個電影史上最早的電腦模擬人物,它也是第一部以數字形式向影院發行的影片。該系列的下一部電影《星球大戰之二:克隆人的進攻》於2002年發行,它是第一部完全舍棄傳統的賽璐珞膠片的重要影片。其拍攝、剪輯和發行采取的都是數字形式。主角之一、身材袖珍的尤達大師在早期《星球大戰》電影中是由侏儒扮演的,而此時則變成瞭一個由電腦動畫制作的人物。該系列最新也是最後的一部影片《星球大戰之三:西斯的復仇》把電腦成像技術帶到瞭新的高度。該片超過一半都是用數字技術制作的,成百上千名藝術傢對約21000個鏡頭進行加工。
在傳統的手繪動畫電影中,電腦也扮演著工具的角色。在日本,活躍著當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種動畫文化,動畫電影在那裡被稱為動漫。最偉大的當代動漫大師恐怕要數宮崎駿(Hayao Miyazaki)瞭,他的長篇動畫影片如《千與千尋》享譽全球。《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千尋的10歲女孩的故事。與宮崎駿電影的所有角色一樣,她是以某個他認識的人(一個朋友的女兒)為原型的。宮崎駿想知道,這個小姑娘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要面對怎樣的世界,她那蓬勃的朝氣、快樂的心態能否持久。《千與千尋》就是他的好奇心的產物。
在影片中,我們第一次遇見千尋是在她傢的汽車裡,她和父母正驅車前往位於一個陌生城市的新傢;對於這次搬傢,千尋一點也不開心。事實上,她正在發牢騷、鬧脾氣,行為舉止中可能還帶著一點嬌縱。當父親迷路時,她的歷險開始瞭。全傢人無意中發現瞭一條在山坡上開出的隧道。穿過隧道後,他們看到瞭一座廢棄的舊式小鎮。誘人的食物就擺在一個敞開的櫃臺裡,讓千尋的父母無法抗拒。但他們一開始吃,好像就停不下來瞭,千尋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變成瞭豬。他們中瞭咒語!隨著夜幕的降臨,中瞭魔法的小鎮活躍起來。來鎮上的客人直朝富麗堂皇的湯屋(日本的一種豪華溫泉)而去。他們全都是妖怪,幾百個妖怪,他們想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帶走一個人類。千尋必須想辦法活下來、逃出去並救出父母。在影片的結尾,她變得更有智慧,完成瞭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