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郭奉孝

2016-08-13 16:58:25

郭嘉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行軍,但他年輕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統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也許更能看出一些問題。郭嘉幫助曹操統一瞭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佈,袁紹和袁紹餘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用曹操自己的話說則是:"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面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選擇"毒恨"這個強烈的字眼來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雖然中國史籍在刻畫人物細微舉止方面常顯得粗率和語焉不詳,但我們仍能從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臨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這是一代雄主曹阿瞞最為無助,最為軟弱的時刻,他像一個慈祥的外婆,不斷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視,剛剛摸瞭摸他發燙的額頭,剛剛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來,看看為郭嘉配的湯藥,熬好瞭沒有,結果,驚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湯藥潑瞭一地。當然這隻是我的猜測,反正郭嘉死瞭,曹操堅強的神經暫時有點失常。一連幾天他都給荀彧寫信,裡面充斥著綿綿無盡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何得使人忘之!"

在"時事兵事"上被曹操稱許為"過絕於人",正好像在智謀上得到諸葛亮的嘉許,都可說是最高的褒獎。有曹操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淚作證,我們也可相信曹操說此話時的絕對真誠。

根據零碎不全的資料,我且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對郭嘉再做一番還原性的努力。

沒人知道他長什麼樣,但我們可依據對所謂魏晉風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種風神俊朗的氣度,一條清瘦的身影,和一雙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摶丹服藥的習性,我們也可假設他穿著一件非常寬敞的大袍,假設他經常衣冠不整,服裝像孔乙己那樣可以連穿一季而不換,雖然,據魯迅先生的意見,魏晉人的服藥習慣(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丹藥),始於稍後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一帶),雖然戰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倒出於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們自可想象他那逸興遄飛的求學環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養成"不與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後來的諸葛亮一樣,他好像也更熱衷於當一個向社會大翻白眼的隱士,除瞭二三知己或個別慧眼獨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總理之才的謀士荀彧),人們對他的瞭解非常有限,他當隱士的年齡看來比諸葛亮還要年輕些。在他二十一歲左右的時候,也許拗不過幾位遊學同年的堅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紹的宮墻裡出入過幾天,僅僅幾天的時間,他便對袁紹(包括他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看得一清二楚。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裡的判語,供袁紹手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如此時光荏苒,又過瞭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瞭曹操面前。兩人立刻一見如故地攀談起來。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麼充分。他的思維裡有一種1000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禪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一舉把握要害。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內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下看到瞭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不然,我們將無法理解曹操那一聲由衷的感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郭嘉堅定瞭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瞭某種戰術上的拋磚引玉,或兩將相鬥時的所謂"拖刀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