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8:25
"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見人心"(季札),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於見人心,通常便會陋於知禮義。至少,郭嘉屬於這種人,在嚴於治軍的曹操營帳裡,他也許有著最為落拓不羈的步態,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郭嘉仍然有著種種嘉言懿行。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他的小報告。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瞭自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不僅如此,他暗地裡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呢。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瞭鮮明的區別。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一生謹慎,嚴於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並世無儔。在長年帶兵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於將管理後方的重任,托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並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治國才能。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百年之後,願意將天下事托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裡把天下事托付給瞭諸葛亮一樣。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的力排眾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如曹操堅持不殺劉備的主張,就隻有郭嘉附議。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致使後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一日之縱,數世之患。"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瞭無窮後患。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瞭不可彌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嘆"恨不用嘉之言"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同年,劉備從臥龍崗裡請出瞭諸葛亮。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鬥智,作為歷史的看客,我深感遺憾。
某晚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專題片《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意外地聽說,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的時候,這位世紀巨人曾在好幾個場合提到郭嘉,還向自己的下屬鄭重講述郭嘉的"多謀善斷"。
原文:http://www.sihist.com/node/115
點評:唯有英雄論英雄,歷史沉鉤去,願君能解當今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