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8:56
公司有個員工離職瞭,考勤截止之前他在內網寫下瞭一篇文章。讀完全文,有共鳴,有感動,更多的是欽佩和祝福,祝他在未來的生命路途中一帆風順。
實在不忍如此好文雪藏,全文轉出給大傢分享。
一
去年下半年就考慮離職瞭,但不清楚下一步做什麼。有段時間關註美國公立圖書館的發展及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準備寫篇文章,同時和中國比較。我搜到有個“立人鄉村圖書館”,致力於在農村推廣閱讀,然後找到創始人李英強的博客,把他的所有文章瀏覽瞭一遍。文章沒寫成,但出路有瞭:去立人做義工。
二
盡管是南方人,我始終無法忍受江浙漫長悶熱的夏天。小時候不喜歡過暑假。我最怕的不是插秧或割稻,因為隻有幾天時間,而是怎麼打發永無止盡的時間。父母文化低,傢裡條件差,農村也沒玩的地方,雖然經常去釣龍蝦或偷水果,如何打發時間卻一直是個難題。我把感興趣的節目時間記下來;每周都看程前和王雪純主持的《正大綜藝》,看過很多遍的《新白娘子傳奇》和《成長的煩惱》,但更多是圍著黑白電視機不停換臺。暑假並非毫無樂趣,但那個時候精力旺盛,很多時候無事可做而又無可奈何,用福克納的話說,是在“苦熬”。我不敢奢望那年代在農村能有圖書館,但假如鄰居或親戚有書看,不說陶冶情操,至少可以消磨時間吧?我有時想,如果小時候多讀點書,現在自己會不會更好?我不確定,但我肯定自己會更不一樣,也更喜歡自己。直到大學我才真正的閱讀,絕大部分時間讀文學,雖然從小討厭語文。冬天圖書館開空調,讓人犯困,我現在仍能回憶起每次累的時候往桌子上一靠,做的夢都是小說的情節,不過那幾年倒是把“世界名著”看得差不多瞭,工作後則主要讀政治和歷史。
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是他的精神成長史,也是他的反叛史,在中國尤其如此。重要的不僅僅是把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垃圾拋掉,更是習慣批判性思考,這在出版審查無孔不入的情況下更為關鍵。文學能喚醒人的尊嚴,價值感和對自我的認識,並把它們像釘子一樣深深嵌入意識,任憑宣傳如何天花亂墜都抹不掉,正如略薩所說:“沒有東西比好的文學更能喚醒社會的心靈。這解釋瞭為何所有獨裁政權,不論打什麼旗幟,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實行審查制度。他們試圖控制文學生命,因為他們見到文學生命是危害權力的種子。好的文學,能喚醒人的批判精神,創造一批更難以操縱的公民。”現行歷史教育的荒誕在於提供一元化的解讀,回避瞭歷史本身的開放性和復雜性;歷史成為一堆需要記憶的日期和事實,而本來它是有趣甚至引人入勝的。關於歷史的價值,美國歷史學傢納什寫道:“歷史不能制造好公民,但是沒有歷史,我們就不能理解我們面臨的選擇,並對它們進行明智的思考。缺乏對過去的共同記憶,我們就意識不到人類的處境,也意識不到各個地方的人們為應對他們那個時代的問題,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所進行的鬥爭。”(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四九年之際,當大多數學者對新政權趨之若鶩時,隻有少數歷史學傢,如陳寅恪、錢穆保持瞭清醒。)政治影響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隻有傻瓜才認為與我們無關。略薩寫道:“一個獨裁的政府,把整個社會都給污染瞭、毀瞭。哪怕政治無關的東西,哪怕傢庭生活,哪怕愛情,都被它污染瞭。你的職業生涯因為和腐敗的政治相關,你不管是不是願意,為瞭生存,都必須在道德上作一些讓步。”關註政治,就是關註我們自己。當今最好的政治理念和實踐都在西方,憲政、法治、自由、天賦人權等觀念塑造瞭西方政治。也許有人覺得這些離中國實際太遠,不切合中國實際,但如果這都不瞭解,就更別奢談進步瞭。
本科教育如同職業訓練,教我謀生,閱讀讓我學習思考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因此圖書館遠遠比課堂重要。沒有老師會像托爾斯泰或哈維爾那樣給我巨大的影響。我感謝閱讀,否則我不會去想自己要什麼,過怎樣的生活,也許會像梭羅說的那樣:“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 the song still in them.”
我傢鄉是浙北一個小村莊,它在很多方面是現代中國的縮影。1月份回瞭趟傢,也許因為過年,村裡時不時有汽車開過,網速也很快,光纖到戶,但我不是沒註意到,回去這段時間天沒藍過,兩年前還不是這樣;小時候我去淘米和遊泳的小河也早已渾濁。這是典型的“互害社會”:村民在鎮上的超市買各種食品,但總得小心是否有害;我們村很多人養甲魚,朋友告訴我,為瞭使甲魚在9個月內從拇指蓋那麼小長到可以出售且不生病,在水中不腐爛,要在飼料裡加一些添加劑。另外,為瞭給甲魚棚供暖,村民為減少成本往往買垃圾焚燒。空氣能不被污染嗎?一下雨有害物質不是要到地表,污染蔬菜和谷物嗎?生態被破瞭,他們自己也是受害者,而由於養殖甲魚初期投入很大且村裡大部分人都養,即使有人反對也沒用。如果說,因為養殖戶不認識甲魚的食用者而在使用添加劑時無所顧忌,但面對不養殖卻要承受有害空氣的鄰居,難道不會有一點愧疚?當一切向錢看,傳統的鄰裡關系受到破壞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