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2:05
劉震雲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裡有很多關於朋友的故事。人生本來就沒幾個朋友,有幾個朋友,好著好著某天又鬧翻瞭。成語“管鮑分金”講的是歷史上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深厚友誼,傳誦千古;而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打鐵的、剃頭的、殺豬的,他們可沒有那麼偉大的心靈,他們隻會按小人物的觀念和情感思維去處朋友,十分世俗化,讀起來感覺很真實,又不免為之唏噓嘆息。
牛書道和馮世倫本是好朋友,兩人說得上話,好瞭半輩子。有一年,他倆在入冬時節結伴去長治這個地方拉煤,那晚,離傢還有五十裡,牛書道的煤車車軸斷瞭,隻好露宿荒郊,等天亮再說。好在大傢有個伴。馮世倫問牛書道還有沒有幹糧,餓瞭。牛書道翻看瞭饃袋,說,空瞭。誰知到瞭半夜,馮世倫在起身撒尿的時候,發現牛書道躲在煤車後偷偷啃一個饅頭。
從此倆人成瞭仇人。馮世倫是這樣想的:明明有饅頭,卻不肯與朋友分吃,說什麼患難與共,而且,是你的車軸斷瞭,我才陪著你挨餓挨凍的。這樣的人怎能再做朋友呢?他當夜就拉起自己的煤車走瞭。而牛書道是這樣想的:翻過的饃袋的確已空,誰知扯被窩睡覺時又滾出一個饅頭來,因這時不好說還有幹糧,才偷偷吃瞭,因為一個饅頭,至於把好瞭幾十年的朋友一個人扔在荒山野嶺嗎?太無情瞭吧。
以前是好朋友,又說得話來,覺得對方什麼都好;但因為一個饅頭,突然間看透瞭對方,看哪都不順眼,於是絕交。我們中國人什麼都講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不單是一個饅頭的事,而是從一個饅頭的事,能扯出一大堆相關的情與理。其實,所謂朋友,說透瞭就是我怎樣待你,你就得怎樣待我,彼此心裡都有一桿秤,稱過之後,發現我用七分心待你,你待我卻隻有三分,這朋友就不能交下去瞭。
牛書道的兒子叫牛愛國,馮世倫的兒子叫馮文修,他們從小也是好朋友,說得上話,好瞭半輩子。牛愛國在鬧離婚的時候,心情很壞,經常找馮文修訴說衷腸,哥倆握著手說話,以為這份友誼永遠也不會變。
有一天,牛愛國去馮文修的肉鋪割瞭十斤肉,因為神不守舍,割完肉,忘瞭付錢。到瞭晚上,馮文修的老婆老馬專程去收賬,這時牛愛國才想起自己買肉忘瞭付錢。
從此兩人掰瞭,跟當年他們的父親一樣。牛愛國想,這麼多年的友情竟抵不上十斤肉錢,幾天前還一起說知心話呢,誰知一轉身就來收賬,我難道會賴賬嗎?真是人心難度。
其實,收賬的事馮文修並不知道,是老馬瞞著他去收的,但他聽到牛愛國四處跟人說對自己的不滿,便也惱瞭,解釋也不用瞭,反而大罵牛愛國,說他這樣的性子活該離婚。牛愛國見對方把肉錢的事扯到自己離婚的事,而且把他說得體無完膚,一時火起,抄起刀來要殺人……
點評:朋友構築的鏈條有時堅韌如鋼,有時脆弱如紙,破壞友情最致命的武器是誤會和不解釋,任由著彼此去胡亂的猜想,不但不進行反思還拼命地通過指責對方來為自己開脫。如此裂痕擴大,加上時間的侵蝕,原來堅固的情誼長成瞭彼此心中的疙瘩,直至變得都無所謂瞭。
關於朋友,還特別推薦秋水姐的這篇文章——《朋友不是用來借錢或考驗的》
有一篇長微博《借錢的幾點思考》被大量轉發,我就不提供地址瞭,可以在微博上搜索到。
這是一篇轉載的文章,很多人都有共鳴,而我沒有。
我不喜歡考驗朋友的人,我自己也不喜歡考驗朋友。對於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患難之交往往被認為是朋友間的真義,古時候還崇尚刎頸之交,意思是不求同日生,但可同日死,義薄雲天,不過,我更喜歡莊子所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噓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有很多朋友,也有朋友向我借錢,最多時,曾經借過十多萬給朋友,也沒立字據等,坦白說中間也曾經怕朋友不還,畢竟這個數額不少,但好在也沒有,很久以後還瞭,不過的確也影響到瞭我的投資計劃。有些是一兩千的小錢,借出的時候,就當是送瞭,還回來時,覺得是意外之喜,倒也真沒有遇到欠錢不還的情況。當然不是每次都借,總得看交情還有自己的情況,曾經有次朋友向我借錢,我的確不是不想借,但被股市套牢瞭拿不出來,一直也覺得內疚。
我總覺得開口向人借錢也需要勇氣,如果不是實在困難,誰也開不瞭這個口,所以從道義上來說,隻要力有所及,應當支持——前提是信任朋友的人品,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外借,那是傻瓜。我是頂討厭那種平常根本沒來往,一出現就是借錢或者通知結婚的人。拒之而快,躲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