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明一法師:拜佛是什麼意思_為什麼要五體投地的拜佛

明一法師:拜佛是什麼意思_為什麼要五體投地的拜佛

時間:2020-03-12 16:55:1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明一法師:拜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五體投地的拜佛?

《壇經》裡講到,惠能見到五祖大師時首先禮拜,見瞭善知識就要禮拜是佛門的規矩。我們在寺廟都會到佛前拜佛。大傢說說,拜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拜佛呢?

我們很多人學佛,第一步就把路走錯瞭,就是不會拜佛。大多數人拜佛都是求佛保佑,求佛加持,這是剛學佛的人的普遍的現象。

但是這不是如來的真實意,不是佛的本意。佛沒要你拜他,佛沒有說你拜我、我給你功德。大傢要知道,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對眾生的慈悲是不講任何條件的,他有什麼就希望眾生有什麼,他成佛就希望眾生都成佛。

佛是“無緣大慈”。佛不會跟你講條件,不會說誰拜得多就給多點,誰拜得少就給少點;不會說當官的來拜就對他好一點,老百姓來拜我就不管不理……佛哪會有這樣的思想呢?如果佛有這樣的思想,那就是有條件的,有條件的還叫佛嗎?有條件的話,我們還學佛嗎?還向佛學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佛是“同體大悲”。正因為佛跟我們是同一體性,所以佛看到我們現在還淪落在六道當中,他很不開心,心裡很不是滋味,所以才生起瞭大悲,才有瞭大悲心的生起,就要普度眾生,要弘法利生。如果沒有大悲願,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嗎?

我們拜佛,不是我向佛要些什麼,而是我要向佛學些什麼;我們拜佛,就是以無我的狀態,跟佛的清凈法身合二為一。

拜佛的時候,你以無我之心、以無心之心,通過禮拜,讓自己所有的罪障徹底消除。你想消業障,就要在佛前以一個空悲的心態、一個空無的心,作供養、作禮拜。這樣你的所求才能如願。

我們拜佛,為什麼要五體投地拜下去?我們站著跟佛說不是一樣嗎?你說是一樣的嗎?你會站在佛前對佛說“釋迦如來、釋迦佛陀,我要向你學習”嗎?我們這樣也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跪下去拜呢?

因為你不拜,你心裡感覺的不是那回事,你的心不安。心為什麼不安?因為你的心中有事。假如你是個無心道人,你跟佛對面站著,你跟佛是一樣的。正因為你把自己看成是業障凡夫,把自己看成罪人,還想在佛前求點什麼,所以就在佛前磕頭。

你如果還認為自己磕得很用心、磕得很虔誠,那你的這個“虔誠”是不清凈的,你的心是不清凈的。所以你的那個“虔誠”不是虔誠,隻是意識形態的一種。

你如果說:我拜得很虔誠,我在地上拜、還不用拜墊呢,我還像西藏喇嘛那樣做大禮拜……你如果不懂拜佛的道理,你做大禮拜的作用也不大。所以,我們就是要解如來真實意。

為什麼要拜佛?拜,因為佛是我的老師,我在這裡很虔誠地要向老師學習,您說什麼我就做什麼,您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這就叫禮拜!

“禮本折慢幢”!這個禮拜是降服我們的貢高我慢的一個法門。拜佛,就是讓你不要高,讓你低下,讓你謙下。你彎下自己的身軀,表示我沒有貢高我慢。我們在任何人的前面,隻要你不貢高我慢,就是禮拜。不一定是把頭磕下去才叫禮拜。

我們內心當中不高於一切,我們對任何人都是謙卑的,恭敬的,都是一視同仁的,這個就叫禮拜!這不但是禮拜,還是禮拜的功德成就。

我們來學佛,就是要解如來真實意。我們就是把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傢,叫大傢不要迷信,不要搞迷信思想,不要學迷信佛。你如果想向佛要這要那的,我告訴你,那是貪心的表現,並且是要不到的。佛的系統裡面沒有財物這一個,你想佛給你撥款,佛從哪裡給你撥款?沒有的。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讓我們成佛,除此以外,沒有別的。你今生有沒有,那是前生修來的,福報、智慧都是前生修來的。你想有,現在就要好好修。你向佛要,幸好佛不在,佛在的話,還把佛難為死瞭:這件事情怎麼辦呢?不給你,我不慈悲;給你,我沒有,咋給啊?

你如果想拜佛,就用這樣的心拜下去,你拜佛就會拜得身心清爽,身心愉悅,法喜充滿。你這樣越拜越想拜,這個“拜”裡面包含著無量的法門,你拜佛的時候就是念佛,就是參禪,就是打坐,就是誦經,就是持咒,無所不包,全在裡邊。

你不要一邊拜佛還一邊想著:我的《金剛經》還沒有念,要趕快去念經;《金剛經》念完瞭,我的《地藏經》還沒念……這樣搞得自己筋疲力盡,還感到時間不夠用,沒時間做飯、甚至沒有時間吃飯,還因為念經跟傢人產生矛盾。你如果因為學習佛法跟傢裡人產生瞭矛盾,那問題一定是出在你這裡。你不會處理這些事情,沒處理好,對吧?

傢裡出現瞭這樣的事怎麼辦呢?向傢人道歉呀,給他叩頭呀,誰對你有意見就給誰叩頭,當佛拜呀,每天拜三拜,這樣業障很快就消除瞭,呵呵,不信,大傢試一試。如果你不敢對著這個人叩頭,你的業障就消不掉,所以我們拜佛多年業障消不掉的原因就在這裡,如果對我們的冤傢能做到禮拜,這樣業障很快就消除瞭,你的功德也會很快得到增長!

所以,大傢把拜佛的法門實踐起來。希望大傢把我的這些話聽進去後,不要忘記,不要下次再問你、你又不知道瞭。你來這裡學習,不能讓自己空手而歸啊,進入寶山要滿載而歸!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