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大清推向瞭滅亡?歷史揭秘大清滅亡與誰有關

2016-08-13 15:33:14

  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如果腐敗不加約束,最後到瞭腐敗的官員比不腐敗的官員多,到瞭腐敗者比不腐敗者神氣,如果到瞭這一步,無論朝廷外表做得怎樣光鮮,國傢的肌體一定會變得千創百孔。即使你維穩的錢花得再多,也難以長久地維持下去。清朝末年,不說百分之百,70-80%以上的各級領導都已經腐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瞭。大清朝滅亡是順乎天理的,如果它不亡,就違反瞭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瞭。

  大清皇朝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腐敗的嚴重呢?不是的。它也一次次下過詔書,也一聲聲地反對過腐敗。慈禧太後也認識到腐敗是會葬送大清江山的。她老人傢也曾經親自發動過反腐敗運動。但是,大清的腐敗仍然不斷地發展,由局部發展成為整體,由小腐敗發展成大腐敗,最後不可收拾。

  為什麼慈禧的反腐敗不見成效呢?舉例來說,浙江楊乃武一案,是由貪官腐敗發展到刑訊逼供、官官相護、層層相掩,釀成瞭一起大冤案,制造瞭一起大冤獄。慈禧太後當時是允許老百姓上京告狀的,老百姓上告上訪,沒有安元鼎那樣的民辦黑警察來毒打你。她老人傢獲悉楊乃武之姐上訪告狀的信息後,派員調查重審楊案。當時的報紙也揭露瞭這起案件的腐敗,太後還嚴肅處理瞭一大批在此案上受賄枉法的官員,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體現瞭反腐敗的氣勢。當瞿鴻銘揭露袁世凱向軍機處領導的貝勒爺行賄以收買東三省的行政權力時,她老人傢也雷厲風行地派員調查取證,她反腐敗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但是,大清的腐敗有增無已。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官僚體制使腐敗者互相勾結,上下左右,抱成一團。腐敗者上頭還有腐敗者,左鄰右舍也有腐敗者,腐敗的利益上下左右都得到好處,腐敗有瞭強有力的保護傘。此時反腐敗,震動太大,成本太高,於是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瞭。就是想要反腐敗的人,也擔心反腐不成後自己的危險處境,退避三舍瞭。

  第二,腐敗日積月累,腐敗者在官場盤根錯節,已經由少數轉變成瞭多數,整個官場成瞭腐敗者的天堂。此時如果有少數官員希望反腐敗,已經是少數對多數,勢單力薄,很可能被驅趕出局。甚至可能被加上一個罪名成為腐敗者,而真正的腐敗者隻要所謂政治上正確,就能以反腐敗之名鎮壓不同的派別。當反腐敗已經成為政治鬥爭的一根籌碼、一種工具的時候,由於當時大多數人已經成為腐敗者,腐敗者已經習以為常,不腐敗者反而會擔驚受怕。此時要真反腐敗,其阻力之大、風險之大,已是為政者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瞭。

  第三,腐敗一旦嚴重到一定程度,全面徹底地揭露腐敗,會嚴重損害大清王朝形象,動搖大清的根本。因此,大清的反腐敗,隻是在揭示一些小腐敗,揭露一些散兵遊勇式的個體戶式的腐敗。例如,某個腐敗分子如果與知縣有關,又與知府有關,又與戶部或禮部的大官有關,大清就不願意深入細查。因為查出什麼,大清的臉面何在?慈禧的臉面何在?國傢的形象何在?還不如掩蓋的好。大清還是大清,表面上還是光鮮得很。

  就這樣,大清的腐敗在發展著,終於使大清動搖瞭國本。它終於病入膏肓,支持不下瞭。

  內鬥加速瞭大清之亡

  專制政權不能處理不同政治勢力、不同力量之間的平衡。爭權奪利是專制政權的常態。到瞭大樹將倒,大廈將傾的時候,內鬥必然加強。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加劇,從而大大削弱統治的力量。大清的晚年,情況就是這樣的。

  清朝末年的內鬥,表現於多個方面。

  第一是後黨與帝黨之間的鬥爭。

  老佛爺與幹兒子光緒皇帝之間,本來雖然有矛盾,但是,尚未表面化,還維持在共撐危局的范圍內。維新變法後,後黨與帝黨的矛盾加劇。表面上,後黨取得瞭偉大勝利,慈禧太後直接出面掌握瞭政權,光緒被軟禁於瀛臺。慈禧太後有可能是軟禁國傢領導人的創始人之一。直到大半個世紀後,慈禧的辦法才再次得到重視。慈禧將光緒軟禁後,雖然表面上風光得很,但是,她統治的合法性不足,外國使節心中不承認,全國人民也並不買賬。這對大清的統治的穩定是很不利的。

  慈禧與幹兒子光緒有矛盾,與自己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也有很深的矛盾。這個矛盾使同治青年夭亡。老佛爺還與當軍機大臣的小叔(丈夫的弟弟)也有矛盾。一度關系很緊張。這種無止無休的內鬥,使統治力量大大削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