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大清推向瞭滅亡?歷史揭秘大清滅亡與誰有關

2016-08-13 15:33:14

  一場改革,就這樣亂烘烘地結束瞭。改革中朝廷權臣之間的爭鬥,大大削弱瞭清廷的力量,也影響瞭它的威信。它的敗亡之象,越來越顯露瞭。

  大清之亡亡於拒絕改革

  鴉片戰爭後,大清病情日沉,國力日弱,危象日露。長毛之亂,江南破壞極大,國傢如大病一場;甲午一戰,北洋水師被小小日本打得全軍覆沒,不得不割地賠款;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國傢的情況一日不如一日,病勢一日重於一日。如此下去,敗亡似不可避免,隻在時間短長。

  清朝雖然有病,是不是患瞭絕癥呢?歷史是否給瞭大清以機會呢?清朝有沒有可能挽救危局、避免覆滅的命運呢?

  機會是有的。辦法也是有的。辦法就是順應歷史潮流,革除弊政,變法維新,特別是改革清朝的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走上民主立憲或者共和的道路。甲午戰爭慘敗之後,中外人士分析,中華泱泱大國敗於日本彈丸小國,不是別的原因,是敗於政治制度。後來,日俄交戰,日本領土、人口、兵力等遠不及俄國,卻打敗瞭俄國,輿論也都認為是先進的政治體制打敗瞭落後的政治體制。這兩場戰爭,給瞭中國人以深刻的啟發,隻有維新變法,實行立憲,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大清才有可能避免覆巢之禍。

  清朝是有可能實現轉型的,歷史是給過他機會的。並且給過不止一次。但是它都放棄瞭。

  第一次是光緒皇帝領導下的康梁變法。如果這次變法成功,大清皇朝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實現歷史的轉型,一個封建的王朝可以通過改良而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中國的國力有可能增加,中國的政治有可能進步,中國的法制有可能建立。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彼得大帝的改革都表明,改革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辦法。這種辦法破壞較小,對國傢的震動較小,也能實現社會轉型,走上興旺強盛之路。

  但是,維新運動中,改革派和反改革派雙方都犯瞭嚴重錯誤。改革一方,光緒皇帝年少輕率,急於求成,幅度太大,損害瞭太多的權勢者的利益。康有為是個不成熟的政治傢。他的改革多局限於依靠皇帝的詔書,缺乏合理的改革策略,未取得有效的改革實效。改革派也沒有努力地去團結和分化反對派中的成員。慈禧大後其實是可以利用的力量,但改革派不去利用。卻希望通過暴力行動消除改革阻力。其實,即使袁世凱真的逮捕榮祿,拘禁慈禧,也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而反對改革的一方,腐敗昏庸,目光短淺,不瞭解世界大勢,隻看到一己私利。那些保守的滿族老朽,更是缺乏世界眼光和歷史眼光。隻知為保護自身已經獲得的利益而反對改革,不知道他們對改革派的鎮壓正是醞釀革命的催化劑。最後,保守派鎮壓瞭維新派,六君子喋血菜市口。雖然譚嗣同死得慷慨激昂,維新運動畢竟是失敗瞭。清朝政府失去瞭一次維新圖強的機會。

  第二次機會是立憲派的改革。立憲派要求訂立憲法,成立國會,中國是可以通過這一條西方走過的道路實現近代化的。慈禧太後也部分地認識到瞭世界的趨勢,認識到大清的腐朽和危險,甚至也認識到瞭革命派崛起的危險。她部分地同意立憲,她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並且開始醞釀憲法。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有可能實現民主改型,通過漸進的方式走進世界先進行列。但是,保守勢力是過於強大,過於看重自己的權益瞭。他們看到的是小利,看不到國傢的大利,隻看到自己近利,看不到未來中國的遠利。他們努力將憲法做成皇權的翻版。結果,立憲隻是換湯不換藥,滿族皇室成員占瞭國會成員的絕大多數,皇權仍然凌駕一切。這樣,立憲失敗瞭,人民失望瞭,立憲的失敗再一次為革命派作瞭大動員。中國社會終於不得不走上一條充滿血與火的道路,中華民族不得不忍受更大的犧牲,走上另一條代價更大些、也更徹底的近代化的道路。日本成功地走上瞭立憲之路,而中國終於突不破封建的梓梏。

  康梁譚等人維新變法時,改革是有殺頭風險的勾當。十年之後,改革則成瞭時髦的套裝,連袁世凱和慈禧太後也成瞭改革傢瞭,也積極地呼籲改革。月換星移,改革、立憲成瞭時代思潮,他們兩位現在也成瞭改革派,立憲派瞭。1905年,袁世凱從天津乘火車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在早朝時向朝廷呈上瞭一份奏請大清國實行立憲的奏章。他的主題是,救亡非立憲不可,立憲非取法鄰邦不可。就這樣,一個是當年的告密者,一個是當年的屠殺者,成瞭中國新一輪的改革派。這兩位大清帝國最有實權的一男一女,一個成瞭大清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個成瞭改革開放的最時髦的改革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