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的障礙

2016-08-13 16:41:51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一隻驢子背鹽渡河,在河邊滑瞭一跤,跌在水裡,那鹽溶化瞭。驢子站起來時,感到身體輕松瞭許多。驢子非常高興,獲得瞭經驗。後來有一回,它背瞭棉花,以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樣,於是走到河邊的時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瞭水,驢子非但不能再站起來,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無獨有偶,新近又讀到瞭這樣一則古老的寓言:從前,有個賣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賣著帽子。

有一天,他叫賣得十分疲累,剛好路邊有一顆大樹,他就把帽子放著,坐在樹下打起盹來,等他醒來時,發現身旁的帽子都不見瞭,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而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有一項草帽。他十分驚慌,因為,如果帽子不見瞭,他將無法養傢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他就試著舉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著他舉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

他想機會來瞭,於是他趕緊把頭上的帽子拿下來,丟在地上。猴子也學著他,將帽子紛紛扔在地上。

賣帽子的高高興興地撿起帽子,回傢去瞭。回傢之後,他將這件奇特的事,告訴他的兒子和孫子。

很多很多年後,他的孫子繼承瞭傢業。有一天,在他賣草帽的途中,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瞭,而帽子也同樣地被猴子拿走瞭。

孫子想到爺爺曾經告訴他的方法。於是,他舉起左手,猴子也跟著舉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果然,爺爺說的話真管用。

最後,他摘下帽子丟在地上;可是,奇怪瞭,猴子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還是直瞪著眼看他,看個不停。

不久之後,猴王出現瞭,把孫子丟在地上的帽子撿起來;還很用力地對著孫子的後腦勺打瞭一巴掌,說:“開什麼玩笑!你以為隻有你有爺爺嗎?”

驢子為何死於非命?孫子為何不能像爺爺當年那樣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得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都機械地套用瞭經驗,受瞭經驗偏見思維的影響,他們未能對經驗進行改造和創新。

正是經驗使我們昂首否定,還是經驗又讓我們低頭認錯,人們總是跳不出經驗,它甚至讓一切最大膽的幻想都打上瞭個人經驗的偏見,就像作傢賈平凹所津津樂道的某一個農民的最高理想:“我當瞭國王,全村的糞一個不給拾,全是我的。”這似乎就是人們說的“鄉村維納斯效應”。德波諾在《實用思維》一書中饒有興味地描述瞭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在偏靜的鄉村,村裡最漂亮的姑娘會被村民當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維納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裡的人難以想象出還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裡,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見。

2、雞眼思維——利益偏見

所謂利益偏見不是指由於你的利益關系會導致你立論的有意識的明顯偏頗,而是指一種無意識的偏斜——對公正的微妙偏離。

利益偏見更普遍的情況則是所謂的“雞眼思維”,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愚蠢庸俗、斤斤計較、貪圖私利的人總是看到自以為吃虧的事情;譬如,一個毫無修養的粗人常常隻是因為一個過路人踩瞭他的雞眼,就把這個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惡和最卑鄙的壞蛋。他把自己的雞眼當做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然而推而廣之,普通人難道沒有偏見嗎?一些普通人的話語表述背後難道就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嗎?事實上,大多數的戀人都認為自己找到瞭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數孩子也都會得出結論說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謂“忘婆賣瓜自賣自誇”其實就是一種典型利益偏見思維模式。

3、不識廬山真面目——位置偏見

有一則禪的故事說的是小海浪與大海浪的對話:

小海浪:我常聽人說起海,可是海是什麼?它在哪裡?

大海浪:你周圍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裡面,也在你外面,你生於海,終歸於海,海包圍著你,就像你自己的身體。

尼克松總統水門事件被黜後,跌至人生谷底,這時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風景不是登上峰頂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頭所體會到的”這句話。這與哈維爾在歷經磨滅難後所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為瞭在白天觀察星辰,我們必須下到井底,為瞭瞭解真理,我們必須沉降到痛苦的底層”。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坐標體系中,各種思想無不打上其鮮明的烙印,連老黑格爾也不忘說:“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與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對一個老年人來說,也許是他一輩子辛酸經驗的總結。”這正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葉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站在什麼樣的年齡位置就會有什麼樣的感情。這與站在什麼樣的物理位置,就會得出什麼樣的認知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