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識”思維

2016-08-13 16:50:42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把人腦的兩套思維系統稱為“系統1”和“系統2”。前者自動起作用,能迅速對事物給出一個的很難被改變的第一印象;而後者費力而緩慢,需要我們集中註意力進行復雜計算,甚至我們在系統2工作的時候連瞳孔都放大瞭。系統2根本不是計算機的對手,沒人能在百萬分之一秒內計算111.61872的平方根。然而系統1卻比計算機強大得多,直到2012年Google用瞭1.6萬塊處理器,才讓計算機學會識別貓的臉 — 而且它肯定還不會識別表情。系統1這麼快,顯然是因為它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非常有用的緣故。我們可以想見一個不會算數,甚至不會清晰地邏輯推理的人隻要知道誰對他好誰對他壞,靠本能也能在草原上生活的不錯。隻有到瞭現代社會,他才會有大麻煩。文人思維顯然是系統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維則是系統2的產物。

Tradeoff要求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這也是理工科思維的最根本方法。但人腦天生不適應抽象數字。倫敦奧運會組織者給運動員準備瞭15萬個避孕套,竟在開幕僅僅五天之內被用完。騰訊請來梁文道、蔣方舟和閻連科三位文人對此事發表瞭意見。這三位都是高端文人,根本不計較道德,專門談審美,甚至還要做一番技術分析。梁說他從來都是公開支持性產業和性工作者。蔣說擁有優秀基因就會花心。閻說中醫認為以毒攻毒,性可能也是一個疏通渠道。三人說的都挺有意思,可他們怎麼就不算算一萬運動員五天用掉15萬個,這是每天六次的水平!真正合理的解釋是大部分套被運動員拿走當紀念品瞭。據運動員說,奧運村還真沒到性晚會的程度。

文人思維天生喜愛聳人聽聞的消息,如果再加上不愛算數,就會對世界亂擔心和瞎指揮。請問在以下死亡方式中,哪種是最值得擔心的?在海灘遊泳被鯊魚攻擊,恐怖襲擊,還是被閃電擊中?直到911事件讓恐怖襲擊的戲份突然變大,美國媒體上曾經充斥著鯊魚攻擊的報道。而事實上美國平均每年死於鯊魚之口的還不到一人 — 從這個角度說鹿比鯊魚危險得多,死於開車撞上鹿的人數是前者的三百倍!一個美國人在過去五年內死於恐怖襲擊的概率隻有兩千萬分之一,而根據《經濟學人》最近提供的一個各種死法危險排名,其在一年內死於閃電擊中的概率則是一千萬分之一 — 閃電比恐怖分子厲害十倍!

這種擔心會左右公共政策。文人可能從“是不是純天然的”這個角度認為有機農業很美而核電很可怕,這不是一個好標準。可是他們總希望自己的聲音大到能夠調動很多人感情乃至於按照他說的“常識”采取行動的地步。他們號稱是“民意”的代表,但他們代表的隻是未經過tradeoff的原始民意。在大多數公共問題上,常識是不好使的。資源調配即使做不到完全依賴市場,也不應該誰聲音大就聽誰的。

聽作文的不如聽論文的。以下這四件事,每個文人都想要:(1)用純天然方法種植的有機農業;(2)保護環境;(3)取消人口控制;(4)讓每一個人都吃飽穿暖。可是這四件事不可能同時做到,你必須放棄一個。有機農產品上的農藥殘餘的確更少,但是如果你考慮到有機農業的低產量,其生產一單位食物所消耗的水和地都比化肥農業高很多,綜合起來的結果是有機農業更破壞環境。產量低是個致命缺點。事實上在沒有化肥的時代,人類養活不瞭很多人口。在這種情況下文人再怎麼大聲疾呼有機農業也沒用。

“好吧,”這時候有個文人說,“我有錢我自己吃有機食物,這總可以吧?”可以。但根據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內醫學年鑒》的一份針對過去幾十年兩百多項研究的總結報告,有機食物甚至並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現在到瞭用理工科思維取代文人思維的時候瞭。傳統的的文人腔已經越來越少出現在主流媒體上,一篇正經討論現實問題的文章總要做點計算才說的過去。

本文引用瞭幾個最新的研究結果,但這其實是一篇一百年以前就能寫出來的文章。從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至今我們喊瞭近百年賽先生卻仍然沒搞清楚賽先生是幹什麼的。賽先生遠不止是“鬼火是磷火”之類的少兒科普。他是常常違反常識,甚至可能變來變去,可是你卻不得不依靠他來做出決策的硬知識。他更是有時候簡單到tradeoff的一種並不“自然”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