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8:19:33
到瞭19世紀末,像樣的殖民地都開發完瞭。隻有非洲內地還算空白。前面提到鴉片戰爭的本質是蒸汽船征服瞭長江,偏生非洲整體上算個高原,河流從內地流出來,水量不少,卻總要經過幾個瀑佈才能入海。再加上非洲人口已經被黑奴貿易掠奪瞭不少,剩下的人口窮困分散,也沒啥像樣的購買力。所以非洲是南極之外最後一塊沒瓜分的土地。這樣的土地,1870年後也被饑不擇食的列強一舉瓜分。因為分的太快,所以好多簽協議的人根本沒時間去現場考察,也不知道要劃分的地方是山是川,隻能在地圖上橫平豎直的劃線。現在看世界地圖,非洲的國界大多還是一條條的直線段相連,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遺跡。
甚至原有的殖民地也撐不住瞭。本來清政府、奧斯曼土耳其政府、波斯、墨西哥這些國傢的政府已經習慣瞭當買辦,當殖民列強代理人的職務,從殖民侵略之初的動蕩中開始穩定下來。結果到瞭1910年前後,挨個革命,中國辛亥革命趕走皇上,土耳其把蘇丹扔到籠子裡當傀儡,波斯議會趕走瞭國王,墨西哥人推出革命制度黨上臺,就連一向乖巧的印度都出現全國罷工遊行。革命紮堆說明列強們已經榨幹瞭殖民地,下一步咋辦?
當然,還有技術進步帶來的投資。但科技增長也不再靠得住。前面說科技促進投資,這話有個隱含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資。否則市場稍微波動一下,投資意願就下降,科技進步也放緩,自然就沒法逼著資本持續把利潤拿出來花,購買力缺口就回來瞭。19世紀的科技門檻低,搞科技開發不咋費錢,幾個愛好者直接攢個小作坊就能開工。制造第一輛汽車的卡爾-本茨用媳婦的嫁妝和首飾就填上瞭開發汽車的成本;愛迪生當報務員,省吃儉用就能開發出第一項專利。哪個時代都不缺技術宅男省吃儉用玩機器,既然開發工業技術花不瞭幾個錢,宅男們玩的就上層次,19世紀的科技自然出現突破,逼著所有資本傢努力投資,客觀上補瞭購買力的缺口。
1900年前後,情況出現瞭變化。已有的科技門類越來越多,科技開發成本打著滾地往上漲。萊特兄弟雖然也是技術宅男,但人傢也同時是自行車制造商,是非常有錢的工廠主,自己修瞭風洞來測試各種機翼,這才在1903年試飛瞭飛機。馬可尼雖然是自費開發無線電,但他母親是英國貴族,老爸是超級大地產主。他傢有錢到什麼程度?馬可尼實驗無線電,通訊距離好幾公裡,發報機和收報機還都在自傢鄉間別墅的地界上。這樣的富豪才玩得起科研。說明科研離個人越來越遠瞭。愛迪生年輕的時候單打獨鬥,發瞭財之後反而必須掛靠大財團,才能建立幾百工程師協作的實驗室,號稱學霸。他在門羅公園的實驗室,一次火災就損失4百萬美元,折合現在6億美元。這樣的科研活動本身就是企業的超級投資行為。個人的興趣、技術不再起主導作用,企業的意願才是科研突破的發動機。
有個老笑話是這麼說的。領導問小兵敵人難對付不,小兵說正面打不怕他們,就怕他們老躲在想不到的地方放冷槍。領導果斷決策:“往想不到的地方開槍!”。科研投資,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往想不到的地方開槍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想到”瞭該怎麼辦,知道怎麼修改你的機器能提高效率、排擠競爭對手,說明你的開發過程已經基本結束瞭,隻剩下扣扳機這點小事。如果子彈很貴的話,不懂科技的老板本能地會拒絕向“想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未開發的領域開槍(投資)。隻有科技自身出現進步,或是別的資本傢給瞭壓力,企業才會跟進。
20世紀後,科研也成瞭投資,企業投資之前就必須考慮能不能賺錢——要是沒市場的話,高科技也一樣賠錢。所以,19世紀是科研突破推動投資,20世紀初的科研本身就是投資,自然也受市場需求壓制。科研,尤其是距離產品較遠的基礎科研也被卡死在市場不足的怪圈裡。一旦市場波動,也會和投資互相拖累著減速。最後問題還是回到瞭消費不足,市場不足的死結上。
19世紀後期的資本主義三條腿走路,欣欣向榮,現在三條腿都殘廢瞭,資本主義自然要摔跟頭。在經濟危機徹底爆發之前,大傢都拖著殘廢的腿,想去別的強國手裡搶根拐棍——新增殖民地,好增加外部購買力,多混幾年。更直接一點的想法就是或者幹脆滅瞭別的資本主義強國,以減少別人供給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市場。這兩個想法哪一條都意味著戰爭。兩條一起實施?1914年,世界大戰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