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如孝法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如孝法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時間:2020-02-29 16:57:2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如孝法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如何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個時代選擇很多,人生很精彩,每天都有無量的信息。我們這顆心也很熱烈,每樣東西都想抓住,像猴子掰苞谷一樣,抓一個掉一個,抓不住主線,也沒有放到自己的“聚寶盆”裡。其實,要抓不妨抓一個最重要的,這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

我們要提起志向,生命到底要什麼?這是一個關乎善惡和方向的問題。如果想要非常真實的生命質感,一輩子真正快樂,沒有寧靜的心是不行的。寧靜在佛法裡,就是對自心不斷凈化和剝離的過程,所以寧靜也是一種方法。

“明志”即看到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致遠”是因為心的緣故,找到瞭自己生命的方向。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人類內在的心智模式。

我們首先要知道,活著是美好的,真實的東西已經存在,但我們不可能擁有很多東西,所以要淡泊一點。我們需要保持客觀的審查心,在方法上保持心的清明狀態。這樣從理論到方法,生命的答案是一致的。

儒、釋、道三傢對生命質感的定義異曲同工,從理論到方法都是為瞭讓心恢復原始的光明。就像小孩子雖然沒有任何知識與概念,但他們有生命力,非常鮮活。成人學得多,知識多,反而可能更無所適從——生命在不斷消融,不斷丟棄老天給予我們的生命本能。這就是知識帶給人的傷害。

我們忘瞭一切知識都來源於心和實踐。如果沒有把心弄明白,隻能是重復別人的定義和答案,甚至有時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國古代的教育就很簡單,像諸葛亮這句話不僅適合大人物,也同樣適合老百姓,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追求生命的人,如果脫離瞭“寧靜”這個方法,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走向自我膨脹。《大學》裡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該怎麼修?要淡泊。

淡泊不是麻木,我們要有方向。人身是很寶貴的,一定要把它用足瞭。我們要抓住根,得到一個根本快樂的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自由,而不是束縛。修行也是這樣,所有的人都在談論快樂、幸福的話題,而方法就這麼簡單。

人的佛性就好像銅鐘一樣,須敲打才能發聲。如果我們隻是把鐘掛起來,不敲打就沒有聲音。所以我們修行就是為瞭把自己“掛”起來,看看自己還有什麼潛質。我們要思考一下,淡泊當中有真實的繁華,寧靜當中有宇宙。隻要看到宇宙的模式是怎樣成立的,我們就知道路在哪裡瞭。

遵循自然法則是獲得自由的前提,這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一切真實的知識就是智慧。我們學瞭很多知識,可能隻是概念,與生命並無關系。概念學得越多,我們的大腦就越混亂。

淡泊不是封閉思想。我們如果隻追求功利,內心會不安、恐懼。如果隻為生存忙碌,就會如老鼠般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可不必走這樣的極端。社會整體生產力已經解決瞭生存問題,隻因為人的貪欲過多,所以被煩惱占據,做不到淡泊。不淡泊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回看歷史就知道有多麼殘酷,我們最終還是要在淡泊當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作為佛弟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嘗試一下藝術化的生活,嘗試著利他,看看最後有沒有自利?那些總想著利他的人其實最後都獲得瞭自利,而總想著自利的人最後非但沒達到自利,更談不上利他。所以宇宙法則是無聲的語言——淡泊可以做到,寧靜更是一種享受。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孝法師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